展会动态

首页 > 展会动态 > 阅读文章

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医疗

浏览量:116 2020/5/12 17:05:52 本站

     “互联网+”技术在新冠肺炎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场被广泛使用,5G+远程会诊、智能筛查系统、医疗服务机器人等融合产品在多地投用并成效凸显,成为了疫情攻坚战中的重要力量。




       一是远程诊疗,突破救治场景空间限制。

     “互联网+”技术与诊疗服务的融合,催生了远程诊断、网络会诊等线上医患对接诊疗服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在短时内可触及更多地区,提升救治时效。

 

       远程诊断平台汇集更多医疗资源加入抗疫。

       疫情爆发恰逢春节休假,部分医务人员因疫情阻隔无法及时到岗,远程诊断平台通过远程视频连线,汇集线下闲置医疗资源上一线。

 

       5G会诊为更多地区提供优质专家资源。

       电信运营商迅速通过搭建平台、铺设专网等形式协助线下医疗机构开展高清视频远程会诊服务,将全国各地的优质医疗专家资源汇集线上,使疫情重灾区和偏远地区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如中国联通协助以钟南山院士带队的广深珠10人专家团队,完成了对广东5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

 

        二是精准辅助,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互联网+”技术与医学专家知识经验的融合,催生了医疗辅助智能系统、设备等新技术手段,显著提高诊疗准确度与诊疗效率,大幅缓解疫情爆发时期医务资源紧张状况。

 

       智能精准分流为医护人员减负。

      通过智能问诊将大部分普通发热及其他病特征患者与新冠状病毒患者区隔开,减少疫情治疗资源占用。

 

       智能分析平台提升病毒检测的准确度与速度。

      AI算法能够实现对疑似病例的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避免只检测病毒基因局部造成检测漏检的情况。如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病毒基因分析的效率由原来的1小时缩至0.5小时,大幅提高疑似病例的确诊准确度与速度。

 

       智能辅助诊断功能提升医疗效率。

      CT影像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要诊疗决策依据之AI影像算法能够对CT影像进行自动化比对、诊断和病状定量分析和评价,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及准确度。如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线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多维度的决策帮助,有效减缓当前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三是智能护理,大幅降低医护工作风险。

     “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的融合,催生大量智能装备,协助和替代人工进行医护工作,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医疗服务机器人代替人工“查房”,减少医患接触。

       通过人脸识别、自动避障、远程协作等功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可进入隔离区对患者测温、记录、简单问询、配药、送餐、并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洁等,接替医生远程查房。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发并的AirFace人工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已在武汉抗疫一线使用。

 

       高清监护系统辅助重症监护工作,减少医生感染几率。

       5G+VR远程观察及指导系统采用高清显示,方便医生对重症病房监护观察,及时反馈病房情况。

 

       此外,在重点公共场所防疫、医疗物资调配等 “抗疫二线”战场上,“互联网+”技术也在持续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云医生”、药品无接触配送、5G巡逻机器人、智能疫情机器人、互联网疫情地图、医疗物资调度平台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演进升级,“互联网+”医疗横向推广及纵向加深融合的趋势也将愈见明显。为了进一步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医疗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还需加强政府、医疗机构及互联网企业的协同联动。来源:智汇工业